国内交流
2013年新春学术报告会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第二届新春学术报告会于2013年3月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本届会议承袭了上届 “从实验台到床旁,通过科研将蕴藏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的主题,并以“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是临床医学进步的源泉,把握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脉搏是推动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动力”为口号,邀请了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余卓文教授与会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北京安贞医院名誉院长张兆光教授、副院长周生来教授以及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杰教授分别致辞。
大会由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杜杰教授、赵冬教授主持,国内外知名专家及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汇报。与此同时,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还聘请张运院士为名誉所长、余卓文教授为客座教授,并在大会上为二位专家颁发证书和聘书。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北京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以及三零九医院等兄弟医院共计近4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张兆光教授在讲话中指出,本届新春学术报告会主要目的是通过科研将日常临床工作中蕴藏的宝藏通过基础研究发掘出来,并总结了2012年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的各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76项在研课题,授权发明10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文章46篇。
北京安贞医院与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相互伴随发展,“院-所的紧密结合与发展也是我们目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在切磋技术研讨学术的同时也为医院的管理献计献策,并以犹太民族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激励大家。
张运院士在大会中做了题为“动脉粥状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张院士介绍了他所在的实验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近20年研究表明,80-9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原因并不是由于斑块太大,而是因为斑块由稳定状态变为不稳定状态造成的,即“由死火山变为活火山”。易损斑块主要的特点是:1、坏死核较大(占斑块体积超过40%);2、纤维帽较薄(<65μm);3、胶原含量减少;4、巨噬细胞增多;5、平滑肌细胞减少;6、新生血管增多;7、钙化。在模型制作方面,张院士所在的实验室通过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从新西兰兔斑块外膜处向斑块内注射p53基因制作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此种方法制作的斑块破裂比例可以达到80%,其中铁离子通过铁调素在易损斑块破裂中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提示我们在介入选择铁质可降解吸收支架时应当慎重考虑。在易损斑块的检测方面,应用ivus技术从斑块体积到斑块的力学应性质各方面进行检测。随后的动物实验发现下列因素可以独立预测斑块破裂:偏心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组织的声学密度。在易损斑块的干预方面,张院士所在课题组首次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过表达可显著增强斑块的稳定性。ace-2基因治疗可使斑块内炎症细胞和因子表达以及脂质含量减少,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斑块稳定指数上升。对于疾病的治疗,最新研究发现通心络具有明显的稳定斑块作用,并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余卓文教授在“香港的心血管病研究”中说到,心血管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大问题,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其中1/5是死于冠心病。余教授所在的心脏中心已经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延伸到起搏治疗方面,并在其对心动过缓患者使用CRT或右室心尖起搏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治疗1年后起搏治疗组出现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等现象,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7%;CRT组并未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 LVEF也没有明显变化;2年后随访发现,起搏器治疗组LVEF继续下降,较基线水平下降了10%,而CRT组LVEF与基线时并无显著差异。对于卒中高危房颤(AF)患者,除了华法林治疗,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例如左心耳封堵术,其成功率在95%左右,对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使用左心耳封堵术较华法林治疗明显减少。
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杰教授在“冠心病治疗策略及挑战”报告中讲述了支架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支架术源于1977年开始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当PTCA面临术后血管闭塞带来的致命性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时,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致力于激光、旋切、旋磨等技术研究,但收效甚微,于是1986年Puel和Sigwart在人体内成功植入第一枚金属支架。目前世界上植入支架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纽约的一位患者,他心脏的三支血管和四根桥血管中共植入67枚支架,目前支架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属支架生物相容性不佳导致的支架内血栓,因此今后支架发展的趋势是可吸收支架,且随着支架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也需不断变化。目前北京安贞医院将血流储备指数(FFR)作为评判是否植入支架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效避免了过度医疗的发生。而CT模拟技术应用于FFR评价也使临床医生更直观的预测到PCI后的手术效果,从而辅助医生决策是否选用PCI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可以在很清晰地显示出支架撑开血管状态及支架的放置位置,这有助于更好的评价PCI的治疗效果。国际上正在研究将IVUS、OCT、FFR三项技术共同应用于PCI的治疗中。此外用于射频消融方面的磁导航技术、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相结合的杂交手术--Hybrid在安贞医院也已开展。
赵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儿童和青年的动脉粥样硬化”。报告从宏观上介绍了目前AS发生更趋于低龄化,且发生率很高,但冠心病在各国的发病率与AS的发生却并不一定匹配。在各国的尸检报告中发现许多儿童和青年的动脉血管出现了AS斑块,且随着年龄的增高AS斑块逐渐增多,尤其是男性病变更严重。报告中指出AS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而不一定是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后才出现。现在仅仅是降低了此类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减少了终末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却未从根本上遏制血管病变的发生。
研究所副所长杜杰教授在他的报告“心血管疾病病因学研究进展”中提到,我们医疗的现状发生了心血管疾病才开始治疗,但疾病发生的机制还不太清楚,心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流行病学研究已确定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对个体而言存在危险因素不一定发病,还有个体基因等因素起着作用。目前很多学者都把目光集中到了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特异致病基因和DNA突变方向,发现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的途径主要有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对于符合孟德尔遗传的心血管疾病,DNA测序及关联分析可直接发现致病基因和/或致病突变。但现在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也遇到了瓶颈,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仅解释了约7%疾病风险及表型,且GWAS未考虑环境中危险因素的作用,这就凸显出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使我们的研究思路从治疗转变为早期干预。
高血压研究室的王佐广副研究员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四维模式”报告中提到,原发性高血压(EH)的发病因素中,环境因素的作用有限,因为目前的GWAS也只能解释1%左右的血压变异,环境和/或遗传致病的“二元论”不能完全解释EH的发病机制。在报告中王佐广副研究员提出了一种认识EH发病机制的新模式,即四维模式,提示以动态、整体、内因、外因相结合的方式将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机体代偿因素和时间因素四者结合起来,对EH进行认识。从而对EH的诊断能更早期、更准确,在治疗方面能更个体化,在预防方面则是更具针对性、也更超前。
在大会上流行病研究室的刘静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的新动向,即: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上升而脑血管病总死亡率下降,以北京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和住院率明显上升。这些证据提示我国心血管病预防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拓展和转移,冠心病二级预防面临严峻挑战。随后王薇研究员的报告主要关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通过改善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辅助宣教工具等干预,可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复发、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王淼助理研究员的报告对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在男女两性中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虽然男女两性中胰岛素抵抗程度均随尿酸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且独立于其他的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分子生物与细胞学研究室的李娜副研究员就干细胞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做了汇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干细胞转化医学主要集中在白血病、缺血性心脏病、帕金森、肝硬化、脊髓损伤、糖尿病等方面。李娜研究员所在的课题小组已经在活体实验中证实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异种活体移植的安全性和免疫耐受性等,并发现MSCs可通过microRNAs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区血管新生。
心血管生物研究室的秦彦文副研究员在“组织蛋白酶与腹主动脉瘤”的报告中介绍了其所在课题小组对于腹主动脉瘤(AAA)的相关研究成果,提示组织蛋白酶(Cathepsin)S缺失明显降低了小鼠的AAA发生率、腹主动脉瘤直径、中膜弹力蛋白降解和外膜胶原含量;显著降低AAA病变处中膜平滑肌细胞 select SMC) 凋亡, 减轻新生微血管含量以及炎性细胞的积聚和增殖。这些表明Cathepsin S在AAA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AAA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的吴广辉、舒丽霞助理研究员就“心室辅助装置(VAD)”和“图像配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前景”做了汇报,介绍了ChinaHeart VAD研究现状及图像配准在辅助诊断、图像引导放疗、手术导航三个方面的临床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配准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尤其是临床需求迫切的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电解剖图像与CT曲面配准、3D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与IVUS/OCT的配准。随着现代医学手段的发展,医疗对图像的依赖日趋加深,医学成像技术日新月异,图像配准必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潮流。
药理研究室研究员金鸣对我国专利事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析,我国很多科技人员认为专利授权是一种声誉,这是目前科研业绩考核的误区。我国专利的质量较低、授权专利转让较少,这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科研成果应用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已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群防治研究室的左惠娟副研究员在 “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社区管理模式”报告中介绍了我国社区心血管病防治模式已发展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模式,预计在我国随着慢病防治体系的基本建立和规范化发展涌现出许多特色社区防治模式,这将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